字号调整
近期,人社部发布了“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“最缺工”的100个职业排行”。
在这100个职业中,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、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、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缺工职业主体,占比100个职业的94%。
此外,5个属于第三大类——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,1个属于第一大类——党的机关、国家机关、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、企事业单位负责人。
整体来看,2021年第一季度缺工职业情况有以下特点:
一是招聘需求和求职人数环比均明显上升,一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活跃度明显增强,供求关系整体仍旧偏紧。对比2020年第四季度,今年第一季度“最缺工”的100个职业呈现以下变化:
虽总体求人倍率(招聘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值)下降5.86%,但市场总体供求关系仍偏紧。
二是制造业人才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势头。新进排行29个职业中,有20个与制造业直接相关,占比69%。其中与汽车生产、芯片制造等相关的职业需求明显上升,如汽车生产线操作工首次进入排行前十,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、电池制造工、印制电路制作工、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等职业新进排行。
三是服务业不同类别职业需求有升有降。生活服务类职业需求有所缓解,保育员、婴幼儿发展引导员、养老护理员等排位下降;与餐饮、旅游等相关的消费类职业需求加大,中式烹调师、客房服务员、前厅服务员、餐厅服务员等职业排位上升。
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用工难问题,按照“政府主导、企业学校主体、行业指导、社会参与”的原则,建立有效机制深化政校企合作,利于从根本上破解企业和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“瓶颈”难题。
之前技校、职院培养的技能型人才,由于校企联动性不够,部分不符合企业需要,导致这部分人才找不到对口工作,企业也招不到匹配的人才。
深度的校企合作,需要把校企合作列入企业重要工作中。明确办学主体地位,从人员、经费、制度等方面强化校企合作,主动与学校对接,积极参与,开展“分类招生,订单培养”模式,可以与职业学校合作设立学徒岗位,联合招收学员,共同确定培养方案,以工学结合方式进行培养,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。
大刀阔斧,是个持久战。
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,企业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往往呈现短频快急的特点,面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凸显,还能怎么办?
以史为鉴有时候总能成为解决当下问题的重要参考。回想二战期间,参战的美国士兵伤亡惨重,美国政府一度以聘用家庭妇女为临时工来解决用工问题。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应运而生。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、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消失,导致了企业用工方式的转变,灵活用工成为很多企业重点考虑的用工方式。
之所以选择灵活用工,是企业能够通过灵活用工平台降低成本,提升效率,将人员招聘、管理的需求交付于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平台,可以集中内部核心资源开发核心业务,共享人力机构专业资源,提升整体运营能力。
在灵活用工平台上,个人可以承接平台任务,利用自己的时间、资源和专长做感兴趣的事情,又能享受到时间、地点的自由,同时还能收获一份不错的收入。
当下,灵活用工已成为众多如服务、餐饮、新零售、互联网企业等行业的新型用工模式。
企业应该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,将人才为我所有逐渐变成人才为我所用。如果有人才基础或创新能力,可以与外部服务机构合作共探灵活用工,实现人才共享。